撰文 | 許? 蕓
編輯 | 楊博丞
題圖 | IC Photo
編者按:
這是一場關于造車的游戲。
從十多年前新能源車逐步走向大眾消費市場,到如今各家車企瘋狂爭奪用戶,卷配置卷價格,這期間發(fā)生了諸多事件。
有的車企如期上市,有的車企因經營困難破產重組,有的車企品牌不斷分拆和合并,有的車企在出海中尋找機遇——這是造車“歷險者”們的游戲。作為中國汽車商業(yè)歷史的記錄者,DoNews 2024年終系列為大家?guī)?span style="color: #236fa1;">《瘋狂的造車游戲》系列,我們將從品牌、出海、銷量三個方面為大家剖析這場瘋狂的造車游戲。
今天,為大家?guī)硐盗械牡诙?/p>
全球汽車產業(yè)的新能源變革,給中國車企帶來了巨大的發(fā)展機遇,在這場瘋狂的造車游戲里,借助新能源汽車的東風,中國車企走到了行業(yè)的領先地位。如今,中國車企正向海外市場發(fā)起猛烈進攻,不在少數的車企將海外市場所占自身銷量的比重目標設定在了50%。
國內車市瘋狂的“內卷”外溢,向海外席卷而去。有比亞迪這樣橫掃國內市場后,野心勃勃在海外市場四處征伐的。也有如哪吒這樣的車企,在遭遇危機之際選擇主動避讓國內車市的狂熱競爭,傾斜資源發(fā)力海外市場,尋求改命機會。
中國車企不僅要將產品賣到海外,更籌謀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供應鏈,實現(xiàn)本土化生產。但出海非易事,不僅面臨貿易壁壘、不同技術標準和認證法規(guī)等的客觀因素阻礙,還有消費習慣、用車偏好、銷售渠道、品牌認可度等各方面的問題需要克服。而海外車企已經在加快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,中國車企出海的發(fā)展黃金期轉瞬即逝。
出海,對于當下的中國車企而言,是機遇也是挑戰(zhàn)。中國車企能否靠新能源汽車實現(xiàn)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最大化,在此一搏。
一、半數銷量來自海外的野心
在經歷拖欠工資、裁員、降薪、工廠停產、交付難等一系列風波之后,哪吒CEO張勇離職,哪吒創(chuàng)始人、董事長方運舟走到臺前,并兼任公司CEO。一度深陷倒閉危機的哪吒汽車走向新階段,發(fā)展重心正向海外市場轉移。
12月6日,方運舟發(fā)布公司全員信,宣布在市場戰(zhàn)略上,業(yè)務聚焦海外,專注在更符合市場期待、毛利率為正的產品,國內適度競爭,放眼海外,努力打造全球熱賣車型。“未來2-3年內能實現(xiàn)銷量一半在國內、一半在國外,2025年整體毛利率轉正,2026年公司整體盈利?!狈竭\舟稱。
翻閱哪吒官方微博可見,目前其宣傳的大多是海外發(fā)展的相關信息。12月11日,哪吒宣布在泰國曼谷國際車展上,收獲訂單2016張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
“2024年,哪吒出口占比預計30%,主要是去東南亞、南美和中東、北非。尤其是泰國,之前這里是日系車的天下,但哪吒汽車在泰國新能源占有率一度做到第二,用一款車就占到20%市場?!?1月底,方運舟談及出海時表示。
有此打算的不止哪吒一家。在如今國內市場越來越卷的背景下,銷量不斷下滑的歐拉在公開場合越來越頻繁地談及其全球化出海戰(zhàn)略。
歐拉品牌CEO董玉東表示,“我們明年大概是3比2,我們希望以后能做到50比50,各占一半?!薄拔覀儽旧碥嚿淼某叽绾蛙囕v級別,它的使用場景跟海外用戶的需求匹配度很高,我們在歐洲、在南美、在東南亞、在俄羅斯、北美、中東區(qū)域有廣泛的用戶人群。”
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多次提及出海規(guī)劃。4月,何小鵬稱,“優(yōu)秀的中國車企必須在海外做強才有機會,未來希望小鵬一半收入在海外?!?月,何小鵬再度表示,“未來10年,小鵬汽車一半銷量將來自海外。小鵬國際化的策略是從歐洲起步,以科技為導向,將中國的智能化帶向全球?!?/p>
此外,4月的北京車展上,上汽大通總經理郝景賢表示,“未來,上汽大通海外市場銷量將占據總銷量的一半?!?月,比亞迪執(zhí)行副總裁李柯表示,公司預計海外市場銷量未來將占到總銷量的近一半。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(zhí)行官盧放同樣表示,“希望未來嵐圖汽車在海外的銷量能夠占到(整體銷量)一半以上。”
越來越多中國車企將海外銷量目標設定在占總銷量的50%,底氣來源既有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大力支持,也有在電動化、智能化轉型方面取得的領先的技術成就。
“目前,海外大型車企出于各種原因,在電動化、智能化轉型方面的動作稍落后于中國車企。但海外諸多國家、地區(qū)對低碳發(fā)展是有現(xiàn)實要求的,同時海外消費者對于智能汽車同樣有需求,國內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對于海外消費者而言有一定的吸引力。這對于中國汽車產業(yè)來說,是難得的‘換道超車’的黃金窗口期,需要抓緊出海機會。”汽車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李林(化名)對DoNews表示。
不過,他也直言,目前很多車企喊出“海外銷量占比50%”的目標,高情商來說是豪情壯志、志向高遠,低情商來說更像是喊口號給外界聽,“有的車企出海就起了個頭,還在建設中,都沒什么成績。但只要有一家說了海外銷量目標是占比50%,你也不好意思再說個少的,顯得沒有底氣,還沒競爭呢氣勢就先輸一半?!?/p>
二、海外是“理想國”?
國內車市“內卷”加劇,車企希望在海外找到新的銷量、盈利增長點,促進自身的發(fā)展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;車企在技術創(chuàng)新、產品質量、車型檔次和價格競爭力等方面具備了“走出去”的實力,能夠滿足不同國家、地區(qū)消費者的需求……都是驅動中國車企加快出海的重要因素。
歸根結底,這是在商業(yè)活動以獲取利益為目的的驅動下,中國車企進行的一場對海外市場的積極探索。那么,海外市場真有那么香嗎?
“海外市場不像國內市場那樣卷,(我們的產品在)泰國賣20多萬人民幣,歐洲也是,巴西我們賣的更貴,它會有一定盈利空間,這樣對我們反哺國內市場,對于反哺現(xiàn)在在研發(fā)迭代的技術是有利的?!倍駯|在提及歐拉出海時曾表示。
而歐拉母公司長城汽車的業(yè)績表現(xiàn),則為這一論調提供了數據支撐。從長城2023年財報來看,長城在國內的毛利率為15.52%,在國外的毛利率達到了26.01%,海外盈利能力遠超國內。2024年上半年長城在海外銷量大增,同時坦克等高端車型的銷量增長帶動產品結構往高端優(yōu)化,兩相作用之下,長城毛利率增加了3.89個百分點達到20.74%。
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國內汽車行業(yè)在內卷之下節(jié)節(jié)敗退的利潤率。乘聯(lián)會數據顯示,2020-2023年,國內汽車行業(yè)利潤率分別為6.2%、6.1%、5.7%和5%,呈現(xiàn)持續(xù)下行的走勢。乘聯(lián)會秘書長崔東樹整理的數據顯示,2024年前三季度,汽車行業(yè)利潤率為4.6%,其中9月的行業(yè)利潤率僅為3.4%。
在海外市場,由于各國家、地區(qū)的不同政策、稅收等因素影響,疊加中國車企出海大多是利用海運、陸運等方式將整車運送過去銷售,期間會產生額外的資金、人力、時間等成本,因此售價相較國內貴不少。
從目前戰(zhàn)績來看,我國汽車在海外市場有著不錯的競爭力。2023年,我國全年汽車整車出口量為491萬輛,同比增長57.9%,首次成為全球出口汽車最多的國家。其中,新能源汽車出口120.3萬輛,同比增長77.6%。
2024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繼續(xù)保持快速增長。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數據顯示,1-11月,中國汽車出口534.5萬輛,同比增長21.2%。分車型看,乘用車出口452萬輛,同比增長21.5%;商用車出口82.6萬輛,同比增長19.3%。
從動力類型來看,傳統(tǒng)燃料汽車依然是出口主力,1-11月出口420.3萬輛,同比增長26.7%;新能源汽車出口114.1萬輛,同比增長4.5%。
傳統(tǒng)車企是出口主力軍,1-11月,整車出口量位居前5位的車企分別是奇瑞(104.6萬輛)、上汽(84.1萬輛)、長安(50.5萬輛)、吉利(49.5萬輛)和長城(41.2萬輛)。已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則以68%的增速居首,實現(xiàn)出口量36.3萬輛。
圖源: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
值得注意的是,1-11月,奇瑞、長城出口量占總銷量的比重分別達到了45.38%、37.51%。由此來看,中國車企離實現(xiàn)“50%銷量來自海外市場”或許已僅隔一步之遙。
三、“農村包圍城市”
雖然中國車企出海戰(zhàn)績在不斷提升,但當前,如何提升海外銷量仍然是它們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。
最大的困難或許來自于政策阻礙。10月29日,歐盟委員會作出終裁,決定在已有有10%的關稅基礎上,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為期5年的反補貼稅。其中,接受歐盟抽樣調查的3家中國車企將被征收的反補貼稅分別為:比亞迪(17%)、吉利(18.8%)、上汽(35.3%);未接受抽樣調查但配合歐盟調查的中國車企將被征收20.7%;未配合歐盟調查的中國車企將被征收35.3%。
雖然中方對此持反對態(tài)度并積極磋商,但歐盟中國商會近日發(fā)布的《中國企業(yè)在歐盟發(fā)展報告》依然指出,“不確定性”成為當前在歐中企運營的關鍵詞。
要知道,歐洲對于中國車企出海征程來說意義重大。一方面,歐洲是世界三大汽車生產地之一,盤踞著BBA、勞斯萊斯、蘭博基尼等老牌巨頭,如果能夠征服歐洲市場,對于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化無疑意義重大。另一方面,歐洲又是全球汽車產業(yè)最為重要的三大消費市場之一,加之歐盟對環(huán)保的高要求,造就了新能源汽車的藍海市場。
于是,不管是傳統(tǒng)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在推動產品出海時,都不約而同地劍指歐洲,并耗費巨大精力、資金去做被認為是世界三大汽車認證體系中最嚴苛的標準——WVTA歐盟整車型式認證,搭建銷售渠道。
隨著歐盟對華貿易政策收緊,中國車企受到的影響是肯定的。以上汽為例,其海外銷量主要由前些年收購的前英國汽車品牌MG推動,主要銷往西歐地區(qū)。據上汽披露,1-11月,其來自于出口及海外基地的銷量為93.75萬輛,同比下滑12.13%。外界推測,上汽出口疲軟一大原因或是受歐盟反補貼調查影響。
而作為世界三大汽車消費市場之一的美國,貿易保護政策更是較之歐盟有過之而無不及。2024年5月,美國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稅率從27.5%提高到102.5%。特朗普更是對中國車企或有的通過墨西哥“曲線入美”也持反對態(tài)度,他強調要重新談判《美墨加三國協(xié)議》,并“征收任何必要的關稅——100%、200%、1000%。(以保證)它們建造的這些工廠不會向美國出售任何汽車”。
乘聯(lián)會數據顯示,2023年中國出口美國的新能源乘用車為1.86萬輛,占比僅0.4%。連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比亞迪也表示,沒有進軍美國市場的計劃。
在貿易壁壘面前,中國車企的出海戰(zhàn)略在調整,正在打一場“農村包圍城市”的“戰(zhàn)役”。
據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整理的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1-10月,主要整車出口市場排在前三位的是俄羅斯、墨西哥、阿聯(lián)酋,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前三大市場為比利時、巴西和英國。由此來看,中國車企出口地主要是發(fā)展中國家。
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(fā)后,多個歐美、日韓汽車品牌相繼退出俄羅斯市場,奇瑞、長城、吉利、長安等中國車企則逆勢而動,在俄市場份額迅速擴張。2022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市場份額從此前的9%提升至37%,2023年在俄銷量首次突破50萬輛、占比增至49%,2024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銷量為41.75萬輛、占比達到58%。
“歐美貿易政策收緊、成本高難以走通,那么,中國車企完全可以靈活調整出口目標市場,可以轉向那些對中國產品接受度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(qū),比如俄羅斯、東南亞、中東、拉美、澳洲等,一個個市場打通,最終實現(xiàn)連點成片、連片成面,構筑起中國車企的國際影響力。”李林對DoNews表示。
“純電動車關稅增加,中國車企可以轉變策略,多出口混合動力汽車,或者有條件的車企可以在海外建廠,推動本地化生產,進一步節(jié)省出口成本,爭取更好的出口成績。總而言之,他們有政策,我們也可以改對策。”李林進一步表示。
觀察來看,相較于以往通過收并購或者直接整車出口的汽車出海方式,如今,越來越多中國車企在推動海外建廠、增擴海外工廠產能,加快供應鏈出口。
比如,長城2023年在俄羅斯的設計產能為8萬輛,當年實際產能為9.89萬輛,產能利用率達到123.6%。媒體報道顯示,長城2025年起將其在俄羅斯的裝配線產能擴大至20萬輛。
再比如,出海逐漸提速的比亞迪,正推動在世界各地投資建廠。目前,東南亞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新戰(zhàn)場,泰國積極引進中國汽車品牌,比亞迪、廣汽埃安、合眾和長城等7家整車企業(yè)以及40多家零部件廠商落地泰國投資,其中,比亞迪7月竣工的泰國工廠年產能約15萬輛。此外,據媒體報道,比亞迪在巴西、匈牙利、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也設有乘用車生產基地,并與上汽、奇瑞、江淮等正計劃在墨西哥建廠。
結語
當前,中國車企出海確實遭遇了一些障礙,但縱觀大眾、豐田等跨國車企的國際化征程,也經歷了漫長的發(fā)展階段。
如今,在國內車市進入存量市場、競爭極度內卷的情況下,出海已經成了相當一部分中國車企博前程、逆勢改命的必經之路。出海越是艱難,越要冷靜應對,見招拆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