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|文林
編輯|楊勇
來源?|?氫消費出品
ID?|?HQingXiaoFei
短短幾天之內,知名咖啡連鎖機構Manner coffee連續(xù)3個店爆出店員與顧客發(fā)生沖突的事件,頻繁上熱搜。雖然Manner官方致歉,但這件事經輿論發(fā)酵后,早已不僅僅是個人沖突事件,而是涉及到“顧客騷擾”、“公司壓榨”、“服務行業(yè)標準”等問題。
因此,即便事情已經過去一周,但依舊熱度不減。
而6月24日,“茶顏悅色員工委屈安慰金最高5000元”這一話題,又勾起人們對咖啡、新茶飲等賽道的低價競爭與用工問題,以及“胖東來模式”對服務業(yè)加持的思考。
在極度內卷的行業(yè)賽道,無論是供應鏈還是營銷渠道都十分趨同,因此,除了產品要過硬,爭取品牌溢價和服務溢價才是增長收益,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優(yōu)選項。這是很多公司的共識和目標,但實操起來卻相當不如人意。
沖突頻發(fā)的背后,
是咖啡師繃緊的神經
短短不到一個月內,Manner咖啡就發(fā)生三起顧客與咖啡師之間的的沖突。
先是上海海夢一方店,顧客與咖啡師爆發(fā)爭執(zhí)沖突,最終事件定性為兩者相互掌摑。
沒過多久,在上海浦東某直營門店,有顧客因等待時間過長而有抱怨,店員再三解釋后詢問“是否需要退單”,引發(fā)顧客不滿,顧客開始拿起手機拍視頻,最終演變?yōu)橹w沖突。
而在同一天早上10點,Manner上海另一家直營店,一顧客因催單與店員發(fā)生矛盾,顧客稱要投訴該店員,隨后店員情緒失控,將咖啡粉潑向該顧客。
針對最近的兩起事件,Manner回應稱兩起沖突事件均已做處理,其中潑咖啡粉的女性員工已被開除,而另一位男性員工,則在相關部門調解下與顧客和解并道歉。
但這一回應引發(fā)了網(wǎng)友的不滿,畢竟這場沖突中員工與顧客雙方都有責任,而一天內發(fā)生兩起沖突事件,其背后的公司管理、人效問題更值得反思。輿論發(fā)酵之下,Manner只得再次發(fā)布致歉聲明,稱對當事咖啡師伙伴進行了安撫,接下來會優(yōu)化門店運營安排,也會加強對咖啡師伙伴的日常關心。
(圖源:微博)
至此,Manner咖啡的沖突事件好像已經可以畫上句號。但事實上,關于Manner公司的高壓管理、咖啡賽道的內卷競爭,乃至服務業(yè)的低待遇、高強度問題,對這些問題的關注都只是剛剛開始。
細究Manner咖啡的這三起糾紛,沖突的直接原因都是顧客認為等候時間過長,反復催促后引發(fā)的。而事實上,也不完全是顧客主觀臆斷等得太久了,Manner咖啡確實要比其他咖啡品牌做得慢,這主要是因為:
·Manner的lamazoco半自動咖啡機制作一杯咖啡的時間(約80s),是瑞幸等品牌全自動咖啡機(約30s)的一倍以上;
·Manner“自帶杯減5元”的營銷策略雖能攬客,但增加點單時長和制作時長。因為“自帶杯減5元”只能讓咖啡師在POS上點單,并且自帶杯需要用熱水燙一下消毒;
·Manner手沖產品的制作過程要注意溫度、流速、手法等,以避免影響到咖啡的萃取和風味,這就需要咖啡師注意力的高度集中,一杯手沖少說也需要3分鐘時間;
·Manner單日營收在5000以下的門店是只排一個人的,按照Manner的杯均價20來測算,5000營收對應著250杯咖啡。假設咖啡師一天工作10小時,意味著每工時的杯量是25。對比其他品牌,瑞幸大概是25,星巴克大概是12。
在半自動機器、自帶杯、產品標準化低等生產力問題沒有解決的基礎上,Manner不僅要咖啡師完成補充物料、打掃衛(wèi)生、點單、打包等一系列工作,還要保持和瑞幸差不多的效率,的確是強人所難了。
(不少Manner咖啡師反映,連吃飯時間都沒有,上廁所也得跑著)
并且,據(jù)Manner咖啡師的透露,即便是一線城市,Manner的咖啡師月薪也才5000元左右,上班時間通常是早上7:00至晚上10:00。而據(jù)多位在社交媒體上發(fā)帖的Manner咖啡師講述,在Manner:
·遲到、事假都會扣全勤獎1000元;
·8小時內個人出品500杯咖啡;
·實習期1-2個月,到手4000元;
·缺乏更加合理的帶教制度,員工在高強度工作下往往留不住2個月......
薪資待遇沒什么競爭力,卻又要面對嚴苛的工作要求,諸多的壓力和問題聚集一起,Manner咖啡師每日工作的情緒壓力可想而知。
或許在很多公司看來,“員工干不下去就走人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。但在不斷爆出的負面新聞背后,員工的怨言是否已經形成一種集群效應,進而影響產品的出品質量、服務態(tài)度。而在民眾對企業(yè)經營文化喪失信心,進而產生抵制行為時,這種企業(yè)和員工的對立,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。
既要又要還要,
“擰巴”的不止Manner
其實,最初2015年成立的Manner咖啡是靠著精品咖啡、平價、不做外賣的理念慢慢打響名氣,收獲一批忠誠的擁躉。那時候的是Manner精致的,生活節(jié)奏也沒那么快,大家愿意等待,和咖啡師聊天,聽他推薦,老客戶都知道咖啡師給你咖啡拉花可能都是不同的,
而當消費降級,競品瘋狂打響價格戰(zhàn),9.9的瑞幸?guī)斓希?.9的幸運咖,不做加盟的Manner在卷到極致的咖啡行業(yè)就顯得有些脆弱。
于是我們看到,Manner不做外賣的設定在七年后全面妥協(xié),并且隨著資本進場,Manner在規(guī)模擴張和保持精品調性之間陷入了搖擺,致使其又想要便宜,又想要好喝,還想要連鎖和利潤率。
結果導致現(xiàn)在既不夠精品也不夠連鎖,處在夾縫中的咖啡師還在苦苦承壓的“擰巴”局面,顧客與咖啡師唯一的交流就是“我還要等多久”。
當然,現(xiàn)如今咖啡、新茶飲等賽道都在內卷,“擰巴”、“不體面”的也不只有Manner。不打價格戰(zhàn)或許會死,但只打價格戰(zhàn)也很難活得長久,尤其是這價格戰(zhàn)中給予顧客的優(yōu)惠和方便是從員工身上榨出來的。
例如Manner對標“競速”的瑞幸,盡管很多員工也會有被催單的煩惱,但最恐懼的卻是品控的到店稽核。
據(jù)了解,瑞幸將品控標準分為5項,若稽查不及格則直接開除店長及當日值班主管。光是一個洗手,瑞幸就要求員工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內需要至少洗手8次、清洗抹布22次、觸碰消毒水22次,#瑞幸咖啡師爛手之痛#話題曾因此沖上熱搜。
(圖源:微博)
因此,為了應對品控的突然到訪,忐忑不安的瑞幸員工不僅建立了情報交流網(wǎng)絡,分享品控的實時位置、檢查重點,還針對可能到來的稽查,提前進行排兵布陣。
比如,有時能看到身段柔軟的瑞幸員工打著強光手電筒,鉆進門店各種角落清理;為了防止物料落灰被扣分,有些門店將制冰機、糖漿等全都用保鮮膜封住。?
(圖源:智商稅研究中心)
但即便是這樣,不少門店還是會因為“地板被磕了個小缺口沒及時報修”、“圍裙上有線頭扣”、“營業(yè)中的三聯(lián)池有污垢”等諸多小細節(jié)被品控抓到把柄。有店員吐槽道:“我不覺得現(xiàn)在的品控是為了食品安全,只是為了扣分而扣分?!?/p>
而最近才開始設立員工“安慰金”的茶顏悅色,也曾陷入員工高層罵戰(zhàn)風波:茶顏悅色的老板和高層在釘釘群里和員工爆發(fā)了一場堪稱職場PUA的爭吵。在員工反映說薪水過低后,高層直接諷刺“錢不夠是因為愛蹦迪”、“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”。?
(茶顏悅色事件的網(wǎng)友評論?圖源微博)
其實在各行各業(yè),都存在不少公司為了打價格戰(zhàn),保證營收和利潤增長,會通過犧牲掉員工的利益來換取成本的降低。然而事實證明,增長是一時的,隱患卻是無窮的。
品牌“寵粉”的背后如果是對員工的“地獄式”管理,終有一天,被壓力擊潰的員工不是向老板爆發(fā)辭職,就是和顧客發(fā)生沖突。而一個小沖突,就足以讓消費者對品牌望而卻步。
因此,Manner、瑞幸們要想活著走出價格戰(zhàn),出路并不是向下卷價格,而是向上卷品牌;想要提升利潤也不應該從員工身上榨取,而是向市場要份額和溢價。
想成為胖東來,
首先要學會“讓利”
要知道,無論是何種平臺、何種方式的營銷推廣,都只是讓消費者建立對品牌的初步感知。這固然重要,但真正能決定消費者是否認同品牌溢價的是產品本身和服務體驗。
很多公司重視了營銷、重視了產品,也重視了服務售后,卻很少重視一線員工的工作體驗。加大力度卷萬店、卷低價、卷人效,卻輕視了員工情緒勞動對服務質量和品牌形象的影響力。很多老板和高層根本沒有意識到:一個品牌,連員工都留不住,如何留得住消費者?
因此,要想員工認可品牌和公司文化,持續(xù)穩(wěn)定地輸出高質量服務,首先,老板們要學會讓利。
在快消零售業(yè),胖東來是少數(shù)將“物美價廉,連鎖,盈利”都兼顧到的成功案例。而不久前,經胖東來調改永輝超市鄭州信萬廣場店,正式恢復營業(yè)。據(jù)永輝方面介紹,本次門店調改對賣場的商品結構、動線布局、設備設施、員工福利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優(yōu)化升級,尤其增加了對一線員工的人文關懷。
例如,該調改店自6月起已實現(xiàn)全員漲薪,其中基層員工漲薪超1000元;對員工休假進行調整,工作滿一年可享受10天年休假;縮短門店營業(yè)時間,確保門店員工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。
給漲薪、給休假,還縮短了工作時長,那對門店業(yè)績會不會有影響?據(jù)報道,6月19日恢復營業(yè)當天,銷售額是調改前平均日銷的13.9倍,當日客流是調改之前日均客流的5.3倍。
其實,胖東來自創(chuàng)立以來,服務模式和產品結構已經被外界都摸透。胖東來也從來不防著,無論誰來拜師學藝都傾囊相授,甚至把所有產品供應商的名錄、電話掛在墻上,讓老板們去拍照。
但現(xiàn)實中我們知道,胖東來很少,Manner、瑞幸們比比皆是。許多企業(yè)雖然認可甚至是去考察學習過胖東來的經營模式,卻依舊沒有讓利至少50%給員工的魄力和格局。于是我們會看到,在Manner門店沖突熱搜的下面,是“Manner咖啡創(chuàng)始人夫婦被曝身價72億”。
其次,企業(yè)要明白:員工不是工具,情緒勞動理應被關注;顧客也不是上帝,是非對錯還是要講。
去年6月,一顧客不滿在稱重時等待時間過長,大聲呵斥了負責的胖東來員工,過程中伴有傷人話語與指人動作。員工被人身攻擊后自行離開柜臺,其他員工上前安撫顧客。
對于此次沖突事件,胖東來并沒有簡單地解雇員工了事,而是給到了一份從封面、目錄到調查結果、處理方式都十分詳細的8頁紙的報告。其中不但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,調查的節(jié)奏和時間線,甚至員工心態(tài)都細致地呈現(xiàn)了出來。
最后,經陪審小組對多個處理方案進行投票后,處理結果如下:
·認定是管理流程和制度上出了問題,全部管理人員降級三個月,并要求他們帶著禮品與500塊錢“服務投訴獎”,向該客戶上門致歉。
·當事員工制止了顧客不合理訴求但被呵斥指責,發(fā)放5000元精神補貼,其他員工積極安撫顧客情緒給予通報表揚和價值500元的禮品。
在報告的其中一頁,胖東來寫道:在顧客權益受到損害時,可通過投訴渠道進行反饋,理性解決,但不能對現(xiàn)場員工大聲呵斥指責,這是傷害人格以及尊嚴的嚴重行為。
(圖源:胖東來報告)
這次沖突不僅被成功化解,還看到了品牌的公正、敢于承擔的格局,和超越責任和制度的人情味,可以說對于所有品牌,這都是一個完美的公關示例。
而當下,Manner咖啡事件引起的社會層面的激烈討論,是值得大多數(shù)公司反思的:員工要有著足夠的社會保障,才能在舒適的環(huán)境中情緒穩(wěn)定地持續(xù)提供更好的服務。
與此同時,消費者們也要形成“顧客不是上帝”、“好服務需要高價格”的認知底盤,在消費降級的同時,把耐心、同理心升級,不能一邊抱怨自己被當作“廉價勞動力”,一遍又瞧不起其他“牛馬”的勞動付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