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劉俊宏?
編|王一粟
2025年,vivo重新規(guī)劃了在AI方向的布局。
就在半年之前,vivo研發(fā)團隊還圍在深圳福田的辦公室里,測試讓AI自動訂餐廳。作為目前公開披露AI投入最高的手機廠商之一,vivo曾無比堅信手機是AI落地的最好載體。憑借這股信念,vivo先后落地了手機端側大模型和AI智能體。
但如今,vivo要跳出手機這個“小圈子”了。
2024年底最后一周,vivo執(zhí)行副總裁、首席運營官、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在一次參訪中透露,vivo的MR研發(fā)團隊已壯大至500人,并計劃在2025年9月于全國十多個城市推出高保真原型機供用戶體驗。
今年3月?lián)卒h網報道,vivo整合了AI相關的組織架構。原OS產品領域下將設立AI領域,人工智能一部、人工智能二部劃入AI領域。原互聯(lián)網平臺運營領域總經理張飛被調任AI領域總經理,并兼管人工智能一部,無考察期,直接向公司副總裁、OS產品領域負責人周圍匯報。
vivo調整組織架構,是希望打破AI應用中的“部門墻”。
3月25日,胡柏山在博鰲論壇上宣布vivo成立機器人Lab,正式向機器人行業(yè)進軍。憑借在AI大模型、影像領域和MR的空間計算能力,vivo將聚焦孵化機器人的“大腦”和“眼睛”。
“機器人是手機行業(yè)的未來,它將成為連接物理世界和數(shù)字世界的橋梁?!?/strong>
正如胡柏山所說,從手機到MR再到機器人,在跨度巨大的三類產品之間,vivo不僅對自己的定位認知相當清晰,還顯露出了一條技術發(fā)展路徑的草蛇灰線。
在AI、MR等技術的布局,不禁讓市場開始重新打量vivo身上的標簽。
長期以來,vivo似乎一直是一家注重下沉市場、強渠道能力的年輕化品牌。在行業(yè)AI大模型和造車喧囂塵上的近幾年間,vivo廣為人知的技術積累主要還是聚焦在所有手機廠商“共卷”的影像領域。
眾所周知,中國手機市場是一個玩家為1%市占率拼得頭破血流的競爭格局。光是市場運營,就能讓vivo四年蟬聯(lián)國產手機品牌第一嗎?這其中顯然存在著一些誤會。
或許對于vivo而言,高調入局機器人領域,只是想從另一個側面強調自己的技術能力。畢竟根據vivo的產品節(jié)奏,預計三到五年才能做出原型機,正式推出家庭機器人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。
但我們仍能從改變中看出,vivo嘗試突破手機,做更多AI時代硬件載體的決心。從“造機”到“造人”,市場也是時候重估vivo的技術價值了。
機器人,vivo的下一個十年計劃?
如果說2025年科技公司的資本投入有“必吃榜”的話,那么機器人絕對能占得一席。
vivo此次官宣入局機器人領域,總結下來有兩點:
其一是,vivo暫時沒有做機器人全域自研的打算。vivo現(xiàn)階段研發(fā)的重點聚焦在機器人認知層面——“大腦+眼睛”。其二是,有別于市場上大多數(shù)傾向于工業(yè)制造、教育等ToB的用途,vivo的機器人明確主攻消費級市場,做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。
vivo機器人項目,基本上處于內部剛剛立項的階段。
研發(fā)具體方向和落地時間表,vivo給出了相當“寬松”的預期。根據招聘網站放出的信息,vivo正在積極網羅機器人方向的人才,并希望有“大佬”能夠親自帶隊。需求崗位包括機器人首席科學家、機器人技術規(guī)劃專家等崗位,并且為這些崗位開出了百萬年薪的價碼。
產品落地節(jié)奏層面,胡柏山的計劃是“漸進突圍、沿途下蛋”。針對特定場景需求,vivo可能會對應推出能滿足特定功能的機器人產品。但要拿出有一定完成度和通用能力的機器人“原型機”,vivo預期需要三到五年,正式推出用戶理想中的產品,可能需要十年以上。
這相當于,vivo先宣布了個“十年計劃”。在正式組建起研發(fā)團隊之前,vivo的機器人存在相當大的變量。
畢竟光是家庭機器人賽道,就包含了清潔機器人、陪伴機器人、教育機器人、醫(yī)療保健機器人等細分品類。對應已經成熟的、能提供特定服務的產品有掃地機、AI玩具、大模型學習機等產品。這部分賽道,早已卷得不可開交。
而如果考慮通用性,則意味著vivo可能會做當前行業(yè)最前沿的人形機器人。以英偉達在今年GTC上宣布合作的1X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產品表現(xiàn)看,目前人形家庭機器人還只能給人遞個衣服,幫忙把碗碟放進洗碗機的水平。比拼認知能力的話,OpenAI投資的Figure在實驗室中初步實現(xiàn)了機器人“大腦”泛化能力的突破。
不過,這些變數(shù)在vivo看來其實都可以從長計議。
首先,vivo在機器人“大腦和眼睛”都有相應的技術儲備。vivo手機依靠“藍心大模型”和多年主打的影像能力,能夠做到“認出并理解”拍攝畫面中的物體。vivo不需要“從零開始”研發(fā)機器人相關技術。
其次,是家庭機器人的需求確實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培育。正如胡柏山在2024年底的一次采訪中所言,“為什么有(人形機器人)的需求大家很清楚,是因為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。”
根據信通院的《人形機器人產業(yè)研究報告》預測顯示,從現(xiàn)在到2028年,我國全能型人形機器人整機市場規(guī)模約在20至50億元。2028年到2035年,人形機器人將在工業(yè)場景逐步落地,整機市場規(guī)模達到約50至500億元。到2035年到2040年,機器人開始在服務場景落地,整機市場規(guī)模達到約1千至3千億元。在市場需求爆發(fā)之前,vivo有相當多的時間可以“慢慢發(fā)育”。
或許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,我們不會看到vivo機器人的實質性進展。但熟悉vivo投入風格的人也能意識到,在“本分文化”的指導下,vivo對研發(fā)的態(tài)度一直都是“少押注,押注即是重注”。
“人工智能是所有技術創(chuàng)新的最底層技術,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,我們都應該去‘過飽和’地投入。”
正如2017年阿爾法狗震動行業(yè)時,vivo創(chuàng)始人、總裁兼首席執(zhí)行官沈煒所強調的。vivo投了8年AI,如今得到了AI大模型、MR、基于AI優(yōu)化的操作系統(tǒng)、AI影像等一系列能力。
官宣投入機器人,代表vivo再次選擇了未來十年的發(fā)展方向。
不喜歡追風口,vivo對技術有的是耐心
在手機行業(yè)的技術周期中,vivo不太喜歡“追風口”。
長期以來,市場對vivo的認知是一家擅長運營線下渠道,主要面向下沉市場和年輕用戶,產品主打時尚和影像標簽的手機品牌。
回顧近幾年手機廠商追逐過的風口,vivo一直都相當?shù)驼{。
例如當其他手機廠商嘗試入局智能汽車領域時,vivo也曾在2020年對汽車產業(yè)鏈進行過調研。調研之后vivo發(fā)現(xiàn)技術可復用性只有10%,遂果斷放棄深度投入的想法,轉向到做好手機與車機的互聯(lián),服務好自家用戶的汽車智能體驗。
在2024年vivo開發(fā)者大會上,當光錐智能問到vivo為什么要特意展示與零跑汽車的合作時,一位工作人員解釋稱,“我們跟零跑在車機上有深入合作,主要是因為很多汽車用戶其實也是我們的用戶”。
在過去的十年里,vivo其實也有過不少創(chuàng)新產品。例如2018年vivo推出的vivo APEX整合了屏幕揚聲器、屏下攝像頭等一系列非常激進的技術方案。vivo希望用這款超前的產品,打破市場對vivo“只會談”音樂、拍照、輕薄的標簽。
vivo從這場嘗試中,也看到了激進的代價。雖然“真”全面屏能帶來更好的顯示效果,但很難靠這點拉開品牌差異。最關鍵的是,為了配合屏下攝像頭及其他配件使用,屏幕的分辨率需要降低,后置攝像頭的“底”也做不了太大。
在產品與理念的沖突中,vivo意識到堆參數(shù)和堆技術不能直接實現(xiàn)高端化。思前想后,vivo不想為了超前的技術,放棄過去品牌已經建成的壁壘。
從這之后,vivo重新確立了產品戰(zhàn)略和研發(fā)方向,并在2019年先列出了設計、影像、系統(tǒng)、性能的四大目標。vivo在具體的參數(shù)和量化指標之外,開始追逐起一些極其需要耐心培育的結果。
最明顯的案例在vivo自研的操作系統(tǒng)上。目前vivo有Origin OS和藍河 OS兩大操作系統(tǒng),分別應用于手機和可穿戴產品。底層邏輯上,vivo都用AI對兩個系統(tǒng)進行了重構,都有一系列的工具鏈和軟件棧對系統(tǒng)運行性能進行專門優(yōu)化。兩者的區(qū)別是,藍河 OS是vivo用Rust語言編寫,是強調安全和偏向分布式硬件的操作系統(tǒng)。
“藍河現(xiàn)在還不完善,目前沒有用于手機的計劃,但未來相信會廣泛應用的”。一位vivo系統(tǒng)研發(fā)人員這樣向光錐智能展望道。vivo也有像華為鴻蒙一樣的壯志雄心。
談到vivo對AI大模型的投入,誠如vivo副總裁周圍曾引用《孫子兵法》的“先為不可勝”的概念道?!拔覀儾皇钦f一定要做什么功能、模塊、產品,而是要抓住這個趨勢,就像蒸汽和電力這樣的百年變革一樣,提前做飽和投入”。
對技術的耐心,也讓vivo形成了與其他手機廠商完全不同的發(fā)言風格。這也是為什么在發(fā)布會和內部討論中,vivo經常使用“用戶”和“體驗”的概念。
“所以從用戶體驗角度來說,AI大模型能力之于智能手機是一個漸進式的提升,不是0到1。AI對整個換機潮的驅動力是不大的,它無法帶動用戶從0到1的體驗提升。”
正如胡柏山所說,對于2024年手機廠商們紛紛講述的AI故事,vivo其實一直都明白。AI的競爭本質上是長跑,不存在AI拯救手機行業(yè)的幻想。所有的技術投入,都會在合適的時機,起到合適的效果。
從2019年開始,vivo每年的研發(fā)費用幾乎都過百億元。截至2024年10月,vivo在AI領域的投入已經超過230億元,且AI研究院的研發(fā)人員數(shù)量也從2019年的1000人增加至2000多人。去年年底,vivo的MR研發(fā)團隊也已經壯大至500人。
在這個過程中,vivo也悄悄“爬上”了手機銷冠的位置。2021-2024年,vivo四年蟬聯(lián)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國產手機銷冠。雖然手機市場極度內卷,各家廠商拉不開太大的差距。但1%的領先,已經說明了太多。
今年,是vivo成立的三十周年。在新年致辭里,沈煒沒有提計劃,也沒提業(yè)績,更沒說技術研發(fā)想要達成什么效果。反而是講了一些關于用戶的“夢想與熱愛”。
或許,vivo在這三十年里并沒有改變。只是vivo要從手機廠商的身份出發(fā),到更多元的智能硬件中去了。
特別聲明: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,轉載請聯(lián)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。(有任何疑問都請聯(lián)系idonews@donews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