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季,《歌手2025》不僅歌手“會唱”,而且觀眾“會聽”。
重整歸來的李佳薇以《天后》呈現出極致的聽感,強大的演唱機能與豐沛的情感搭配,讓觀眾聽到爽;GAI大膽改編伍佰的經典《白鴿》,人聲合唱的救贖感與原曲的蒼涼底色,形成了奇妙共振;陳楚生的《將進酒》中,觀眾在層次分明的民樂中,體會到了鮮活的快意灑脫;單依純一首《珠玉》讓全網目標聚集在她絲滑的轉音,純凈之中亦有情緒穿透力。
當音綜不再關注“誰的音最高”,而是著眼于歌手們在編曲上編配的細節(jié)以及不同唱法的層次與質感,《歌手2025》節(jié)目引入的 L-ISA系統正是這一變革的幕后推手。
基于3D空間聲場的混音與還原技術,觀眾切實感知到聲音如何在空間中流動、如何服務情緒,以及如何與舞臺敘事產生共振。
技術改變一場場演出,也悄悄改變了觀眾對聲音的認知。
延續(xù)上一季的打法,本季《歌手2025》仍舊選擇L-ISA系統——來自法國L-Acoustics的高端現場音響技術,它改變了傳統的立體聲輸出方式,試圖重建聲音在空間中存在的真實感。
事實上,我們可以從錄音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脈絡中,感受到L-ISA系統的強大之處。
數個世紀以前,人們要坐在劇場中聽古典音樂。所有樂手都集中在舞臺這一個“平面”上,觀眾只能從前方向后方依次聽到樂器的排列。在那時,作曲家馬勒嘗試打破限制,在《第二交響曲》的演出中將銅管或者打擊樂器安排在劇場高處,盡力地來打造聲音上的層次感和空間感。
后來,單聲道擴音技術誕生,所有觀眾只能聽到單一揚聲器中單薄而相同的內容;隨后是立體聲時代,由左右兩個通道模仿人類雙耳,有些了“空間效果”,但也誕生了“皇帝位”,只有位于中心位置的觀眾能感受到最佳效果,邊緣位置則聽感失真。
Pink Floyd是立體聲時代的先鋒。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,他們嘗試在演出中實驗四聲道,并為此打造了一臺模擬聲像移動控制臺,使用操縱桿控制聲音在四個揚聲器之間的分布和移動路徑,讓音效實現動態(tài)旋轉。
這一嘗試也啟發(fā)了臺下的Christian Heil,L-Acoustics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1992年,他和團隊開發(fā)出第一代線陣列揚聲器。2016年,L-Acoustics正式推出L-ISA系統,目標是為現場演出帶來更具沉浸感的聽覺體驗。與杜比全景聲這類多用于影視后期制作的系統不同,L-ISA從一開始就面向真實現場,并不是為了重現聲音,而是在現場演出中創(chuàng)造全新敘事。
在《歌手2025》的幕后,L-ISA的沉浸式閉環(huán)系統在處理器、揚聲器、功放等方面裝備齊全,更開發(fā)了前端的各種模擬插件,讓表演團隊自由調配、定制沉浸式的音樂現場。
據悉,在傳統的立體聲演出中,音頻混合的“最佳聽歌”位置只有場地的5%。但隨著揚聲器配置、聲音算法映射技術的創(chuàng)新,沉浸式音頻系統能快速計算出時間和振幅的差異,以確定聲音的位置,讓場館“最佳聽歌”位置的覆蓋面積顯著擴大到場地的90%,
對于觀眾而言,L-ISA音響系統寬廣而均勻的聲場,可以讓現場任何位置的觀眾都能被四面八方的樂器環(huán)繞,精準地捕捉到聲音中的樂器層次與編曲設計。我們也注意到,在這一季《歌手2025》便順勢延續(xù)現象級熱度的同時,1919 Livehouse也成為國內首個安裝 L-ISA 系統的Livehouse。
時至如今,上一季《歌手》打出的“比真實更真實”的slogan,似乎絕非音綜的行業(yè)噱頭,而是現場音樂行業(yè)中嗅覺最靈敏的一批人,逐步引領關于演出體驗革命式的可能。
近幾年,L-ISA系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Adele、Lady Gaga、Madonna等全球頂級藝人的世界巡演中,搭配萬人體育館和數百萬美元制作預算。
例如,2024年5月Madonna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海灘上的巡演收官站,為了能在開闊的海灘上保持一致的音樂風格,團隊部署了一套龐大的L-ISA音響系統,配備了624個揚聲器,由212個功放控制器驅動。
這種被視為“頂奢”的聲音系統,正在被引入小型Livehouse。
2018年,英國倫敦的EartH成為歐洲第一個搭載L-ISA系統的小型演出場館,一直以來都被L-Acoustics 公司視為“向業(yè)界展示L-ISA系統的窗口”。而在中國,1919 Livehouse成為第一個嘗試者——在有限的空間中部署沉浸聲系統,挑戰(zhàn)的是空間與技術的雙重邊界。
在項目啟動之初,1919團隊聯合 L-Acoustics中國合作伙伴華匯音響,從零開始共建。
據華匯音響沉浸聲藝術應用總監(jiān)李峰介紹,“我們并不是依靠預算進行設計,而是完全依據場地進行設計、保證能夠對聲音負責。”事實上,1919 Livehouse整個設計流程與L-Acoustics 應用于國家級劇院和大型演唱會的技術規(guī)范無異:先通過Soundvision建模軟件進行空間建模與聲學模擬,反復驗證音箱型號、吊掛角度、聲壓覆蓋等參數,確保紙面方案和現場體驗之間的偏差最小。
“Soundvision可以給到很精確的參數,包括音箱之間的角度、吊掛是抬頭還是低頭、吊掛的位置?!崩罘褰榻B到,“我們會把產品的特性結合場地的特性,調適到最適用于使用方的使用方案?!?/p>
最終,落地方案采用了主擴、前區(qū)補聲、超低頻、觀眾區(qū)環(huán)繞及頂部環(huán)繞組成的全沉浸布局——12.1.6 聲道結構,即12個水平環(huán)繞聲道、1個低頻聲道、6個頂部聲道,遠遠高于傳統5.1或7.1影院系統,也高于目前沉浸聲中常見9.1.6布局。對于Livehouse而言,這種級別的系統搭建堪稱前所未有。
1919 Livehouse主理人胡湖回憶,在與L-Acoustics團隊前期溝通中,最擔心的是五串音箱會遮擋舞臺屏幕與燈光。但通過選用A15型號并重新搭建龍門架,最終視覺與聲場效果兼得。“我們的布局是真正360度環(huán)繞,頂部和四周都布置了音箱,既增強了聽感,也沒有出現延遲問題。”
他也提到,“在Livehouse里設計布局時,我們會考慮場地承接的演出內容。搖滾、金屬這些風格對響度和聲壓級都有較高要求,系統也必須支撐得住?!?/p>
5月底,1919 Livehouse舉辦了首場L-ISA沉浸聲LIVE賞析。在現場,莫非定律樂團與電氣櫻桃兩支樂隊作為體驗嘉賓,以全新的編曲與聲場設計重新演繹熟悉的旋律。為了呈現L-ISA系統的感染力與空間感,兩支樂隊都不約而同地在選曲上花費了很多心思。
比如莫非定律樂團的選曲《燈下黑夢記》,就在開頭將若有若無的呢喃聲交給觀眾區(qū)頂部的環(huán)繞音響,隨后鼓聲轟然落下,為整個聲場推開一扇門,合成器的琶音從四面八方涌來。
從這一次音樂人的實操反饋來看,L-ISA系統并非演出階段的沉浸式體驗——它正在改變音樂人從“編曲階段”開始的創(chuàng)作方式。電氣櫻桃的主唱肖懿航在現場提到,為了能讓觀眾感受到L-ISA系統的沉浸感,他們特別挑選了幾首風格迥異的歌曲進行演繹,從《春風超市女孩》到節(jié)《Mr. Charlie and I》,每一首作品在L-ISA系統中都構建出截然不同的聽覺場景。
莫非定律樂團則在VJ上融入了頗多的巧思,讓L-ISA系統來打造更沉浸的觀演體驗。例如,在《日落計數器》尾聲合唱段落中,隨著女主唱從舞臺左側移動到右側,聲音、畫面和歌詞也隨之流動,精準對應位置;《誰是深海星》以雨林實景為背景,打雷聲響起時,天空同步閃現閃電。
這背后,是技術支持平臺的開放。華匯音響沉浸聲高級工程師于濤介紹,目前L-Acoustics已將L-ISA Studio免費開放給全球音樂人。音樂人可在錄音棚甚至家中完成三維空間的聲音設計,并通過標準格式輸出適配不同場地,“這就像讓聲音從二維被拉伸成三維?!?/strong>
著名調音師/混音師佐鑫認為這極大擴展了他的工作空間:“以數字化流程來說,我們可以先在家里做好調音文件,到現場只需摳細節(jié)。更重要的是,不用再靠‘猜’觀眾的聽感,系統本身就是一種可視化的聲音標準?!?/p>
“感謝1919 Livehouse的L-ISA沉浸式擴聲系統,讓我們享受這么一場完美的演出?!?/p>
ShangHaiQiuTian上海秋天樂隊用L-ISA系統演出后,有觀眾這樣回憶當晚的現場感受。此前,木馬樂隊也用L-ISA系統完成了專場演出。
“聽得更爽了”、“北京還是吃得太好了”……不少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類似的興奮與滿足。而對演出團隊來說,這場地的升級不僅是音響層面,更是演出體驗與呈現方式的系統性躍升。
這一點也得到了School主理人劉非的確認:“L-ISA最直觀的特點,是那種全景聲的包裹感?!眲⒎潜硎?,雖然對普通觀眾而言,這種聽感可能沒有技術語言能描述得那么精準,但對業(yè)內樂手、調音師來說,這是一次實打實的“感知升級”。
“目前中國很多Livehouse并不重視聲場?!绷硪晃籐ivehouse的主理人透露。大部分場地依然以傳統線陣列音響為主,且存在房間聲學處理不足、監(jiān)聽系統分布不均、音控臺與觀眾席位置不匹配等問題。
“你站在黃金點是完美的,但一旦靠邊,聲音就開始偏移,現場感會大打折扣?!眲⒎墙忉屨f,這幾乎是所有中大型Livehouse公認的“物理限制”。
對此,1919 Livehouse創(chuàng)始人高航認為,“Livehouse行業(yè)一直缺乏一次內容層面的硬升級,就像電影從單聲道進化到杜比,這是遲早的事?!?/strong>在創(chuàng)辦1919 Livehouse之前,他還經營著奔跑怪物、勇士音樂兩家深耕影視音樂的公司,作為Livehouse市場的“后來者”,他更容易從外部視角看清行業(yè)的結構與痛點,從而在設備升級上大膽投入。
如高航所說,“真正改變行業(yè)的,往往不是行業(yè)里的人?!?/p>
“最開始有人勸我買點二手設備對付一下,但我認為內容本身才是核心。”他提到,“我們沒有因此提高場租,而是希望讓更多音樂人擁有這次全新的體驗?!?/strong>
“我們做這個系統,是為了未來?!?919 Livehouse主理人胡湖也補充道,“我們期待每個音樂人都能用它做一次‘特別專場’。哪怕是已經不演Livehouse的藝人,也會被這套系統吸引回來做一場‘限定演出’?!?/p>
目前,佐鑫受任1919 Livehouse的音響總監(jiān),全新的系統讓他放開拳腳,呈現更多種聲音可能,“調音師在L-ISA系統比在立體聲的系統里能更好表現出每個樂器的空間定位和音色,因為所有樂器不用‘擠’在兩串音箱里。按照樂手的站位,很方便快速地把樂器放在了你眼睛所看到的位置。這樣就可以做出一個很寬廣的聲場?!?/p>
這不僅提升了觀演體驗,更重塑了演出的動態(tài)結構。正如劉非在采訪中提到的:“這種系統是為樂隊服務的,它不能改變樂隊的演出邏輯,但它可以讓那些編曲層次豐富、空間感復雜的樂隊,被更好地呈現出來?!?/p>
所以說,L-ISA與1919 Livehouse攜手便是給Livehouse行業(yè)更多可能,讓觀演體驗升級,讓樂迷聽點好的。
Livehouse行業(yè)經歷了諸多起伏,潮水般新場地開放、疫情期的停擺以及線下文化復蘇中的內容焦慮。當Livehouse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、Livehouse巡演也逐步走向規(guī)?;?、標準化時,現場演出的賣點早已不局限于情懷和氛圍,而是應當走向體驗升級的“硬實力”,形成自身在行業(yè)之中的壁壘。
換言之,L-ISA系統的技術更新不僅關乎場地的吸引力,更關乎樂迷的忠誠度和藝人創(chuàng)作的方式。
對于樂迷而言,Livehouse將不再只是近距離互動,而是聲音與視頻、燈光聯動的沉浸體驗。用戶體驗標準被抬高,體驗升級有望成為觀演“新剛需”。
對音樂人而言,現場將不僅依賴于調音師的主觀感受,而是與“空間聲場”合作探索聲音的更多可能。當聲音可設計可定位,為演出內容打開全新結構。與此同時,現場演出的想象力被打開,也將醞釀著更多元的創(chuàng)作可能。
正如高航所強調,搭建L-ISA系統不僅僅是一次技術投入,而是對1919 Livehouse“做品質,促創(chuàng)造”的雙重定位的回應,“高品質場所激發(fā)音樂人的創(chuàng)作,這是我們創(chuàng)立這個場地的初衷?!?/strong>
站在行業(yè)的視角來看,過去Livehouse重“氛圍”輕“技術”,如今則是“技術賦能氛圍”,演出不再是唱片的重現,而是成為一種全新的設計和表達。
在胡湖的愿景中,L-ISA并不只是“更好聽”,而是意味著聲音系統第一次變成音樂創(chuàng)作本身的組成部分?!懊總€場地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,而L-ISA會成為我們獨樹一幟的特色?!?/p>
特別聲明: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。(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@donews.com)